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為甚麼我不可以力陳己見

今天, 我的文章刊登在明報 教得樂中的自由談,
 
是微言, 卻沒有大義,
只是認為還是要盡點力。
 
 
原文如下:
 
 
  收到文憑試中文科卷二寫作卷時,我嚇了一跳,對於第一題的題目有很多疑惑。
      第一題是這樣的:
     今天發生了一件事,當時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
    以上是文章開首,試以「必要的沉默」為題,續寫這篇文章。
 
    看到這條題目,我立即問:「為甚麼我不可以力陳己見?」
 
    如果題目不是用「力陳己見」而是用「據理力爭」,我還可以明白,因為有時力爭不及沉默好。人生有沒有需要沉默的時刻呢?是有的。面對謠言,沉默有時是最佳的應付方法;積極辯解有可能跌入造謠者的陷阱。以大局為重,有時也需要沉默。但這些都是艱難的決定,非逼不得已不會這樣。
    參加文憑試的學生,在他們十多歲的人生旅途中,有遇過這些艱難時刻嗎? 許冠傑填詞的〈沉默是金〉寫道:「受了教訓  得了書經的指引  現已看得透不再自困  但覺有分數  不再像以往那般笨……笑罵由人   灑脫地做人」歌詞描寫的,是「看透」的境界,我自問自己都未必到達這境界,學生即使有這種經歷,要他們提煉出一篇有情節有感受的文章,恐怕也不是容易的事!
     為甚麼我不可以力陳己見?力陳己見是溝通的方法,溝通之後,我可以選擇據理力爭,也可以選擇合作,甚至妥協;無論何者,都比一開始就沉默合理百倍。
 
   最近有同事跟我反映某些同學對學校的要求很有意見,有「很多聲音」,我當時的回應是現在的教育,就是要把學生教育為會發聲的社會公民,同學對校政有很多意見,那就是我們的教育達到目的。
     不是嗎?引入通識科,強調其他學習經歷,就是要學生見多識廣。中文科訓練學生讀、寫、聽、說各種能力,就是要他們在知識、技能和態度上都能關心社會、力陳己見,聆聽別人的聲音,也讓別人聆聽自己的意見,將來從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接掌香港。
     投稿,也是為了關心社會,力陳己見。我認為這是老師應有的態度,我希望我的學生也是如此。
 


10 則留言:

  1. BBQ, 我好喜歡妳這位老師.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哎呀, 言重了, 我只是剛巧識得幾個字, 然後又多野講.

      刪除
  2. 教育界有個叫趙善軒的物體,撰文為考評局開脫,這堆文字老師可能也看過吧:

    〈考評局絕非維穩〉 趙善軒

    「2014年卷二題一:「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我曾經想力陳己見,最後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沉默是必要的。」以上是文章的開首,試以「必要的沉默」為題,續寫這篇文章。

    從來,考評局都是最懶的政府機構,題一乃翻炒2010年ASL卷一《沉默》一文,作者梁實秋先生說:「在『有不發言的自由的時候』而甘願放棄這一項自由,這也是個人的自由,在如今混濁的時代,沉默是我們唯一的自由。」梁氏為文時正是向國民黨當局打壓言論而寫,說出知識份子欲言不得的困境。他認為,沉默是對當權者的諷刺,因為當人民的言論自由受到威脅,他們只好逼不得已選擇沉默。

    梁實秋之言套在今天,乃可用來聲援劉進圖,也是為欲力陳己見而受打壓的維權人士的一種表態。

    退一步說,此題非必要宣揚明哲保身的「鄉願」或「犬儒」,而可以弘揚孝道,說父母誤會你云云,力陳己見反會「贏左場交,輸左個家,值得咩?」

    又大可引出道家哲學,不爭之爭,天下莫之能與爭。反正答案有一百種可能,強說他是維穩,實在很大公、很文匯、很環球。」


    姑且不論此君身在教育界,為考評局說項有瓜田李下之嫌;以及在港共政權治下,他選擇站在高牆的一邊;就純以觀點論,妳的文章,正是對此君把噤若寒蟬合理化的有力回應。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沒有看過這篇文章, 但上網一查, 知他是補習名師, 這篇文章真的出自名師之手嗎?若是我的學生作的, 我會拿來作反面教材. 用沉默來表態, 就是我所講的, 逼不得已會用的手段, 但我不相信香港的考生有這種經歷, 而我也不希望他們會有, 太沉重了. 至於 「贏左場交,輸左個家,值得咩?」就是所面教材之所在, 將力陳己見同等於「贏左場交」, 那是很暴力的偷換概念. 這種錯質素極低, 我那些第三組別的學生會犯, 想不到名師也會犯.

      刪除
  3. 回覆
    1. 咳......, 我以此為業, 個個月出糧的啊!

      刪除
  4. 有時唔力陳己見, 多數係知道講都無用, 最常見於開會, 老闆最鐘意一錘定音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就要有番咁大個人先會經歷到這種情況, 叫學生作, 即係叫我寫登錄月球的經過和感受.

      刪除
  5. 回覆
    1. 所以我們先要有發聲的勇氣, 質素與風度.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