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玩轉腦朋友




最初見到這電影譯名,
完全提不起興趣,
以為是胡腦小兒科動畫片,
直至掌聲雷雷,
讀完陳曉蕾觀後感,
又有同事推介文章,
今日走出油麻地看英語版。

是的, 自從N年前被粵語配音的風之谷傷過一次心後,
看動畫,
我是絕少看配音版。


有別於其他危機在外的故事,
今次說的,
是我們自己的內省。


我們誰沒憂愁?
特別是愛閱讀的朋友,
雖不至於先天下之憂之憂,
但多愁善感,
傷春悲秋幾乎是基本動作。
憂愁是否就是不好?
喜悅是否就正面?
憂愁是否就是反面?
不,
喜悅就是喜悅,
她也會勞累有時, 迷惘有時;
而憂愁呢?
有時也做到喜悅做不成的事。

喜悅、憂愁、憤怒、多疑、恐懼中,
喜悅與憂愁是伙伴中的伙伴,
是我們襁褓中最先出現的兩種情緒,
她們是最原始的好姊妹,
憂愁由喜悅而生,
喜悅自己不知,
其他人也沒有道破,
鮮黃的喜悅其實一頭憂鬱藍髮,
連衣服上的小圖案也以藍色為輔。

電影看罷,
我們要記得:
溫柔地喜歡自己藍色的那面,
她可能被矮化,
但電影中身材肥矮, 聲音沙啞的憂愁;
她熟讀大腦說明書,
聆聽憂愁者的耳語,
做著偉大的事業而不自知。

入戲院看電影,
是人生中難以取代的經歷。

今天, 我, 左右兩邊的人, 都是一個人走入戲院,
在黑暗世界中,
我們經歷了三個人一起笑,
一起哭的幾十分鐘。
散場後燈光一亮,
我們又各自混入人海,
但吾道不孤,
我們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異類。


故事寫得很好,
小女孩的世界,
大腦控制台的世界,
記憶區、潛意識區、堆填區的世界,
故事各自獨立又互為因果,
流暢華麗的一章。

確是很好的電影,
看罷,
我們應更認識自己。


笑與淚相隨,
是電影院中那一百分鐘,
也是喜悅與憂愁的關係。

推介的電影。
給成人看的電影。







12 則留言:

  1. 我一邊睇
    一邊睇自己大腦的
    樂-愁-燥-驚-憎
    成分%是幾多?
    估計
    大約是樂5%-愁40%-燥30%-驚5%-憎20%
    一邊睇
    一邊喊
    一邊笑
    笑中有淚
    一邊睇
    一邊諗自己這十幾年發生的事
    每次有大事發生
    都是自己一邊喊一邊諗方法死撐住解決
    我唔知樂-愁-燥-驚-憎
    邊個幫邊個邊個發揮力量
    總之
    樂的%每況愈下
    我亦無能力改變眼前的惡勢

    回覆刪除
    回覆
    1. 若是如此,快去多看一次,你還沒有和這電影溝通。

      刪除
  2. 我也是自己去看的,旁邊坐著一對母子,小孩子看得很專心。我和一些看了的朋友都認為自己是由愁主導的,我的驚也不少,是否由樂主導的成年人較少,還是,做得朋友的,都是同類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少年強說愁滋味, 到人大了, 更懂得珍惜快樂的日子, 凡事都懂得正面地看, 但可能, 內裡根本積壓了不少挫折、怨懟, , 所以不同性格的成人, 可能都覺得自己是愁主導的。

      刪除
  3. 回覆
    1. 真要對比才知道的話, 也是有點可憐啊.

      刪除
  4. 這故事開始構思時,創作團隊拋出了二十六種情緒,最後篩剩片裡的五種。

    人,是複合體,悲喜哀樂以外,尚有大堆「次情緒」、 「次次情緒」、「次次次情緒」,綜合而成無比複雜,也無比真實的你、我。

    因為不是要做學術研究,而是拍卡通片,於是只以開心與憂愁為主線,黃色為樂,藍色是怨,最後,黃與藍混於一起,人生,淨化至終極,就是快樂與悲傷的混合旅程。即如拜倫說:「在眼淚與微笑間的鐘擺」。

    對,這就是人生啊!

    看畢電影,沉於心頭間的絲絲哀傷是,這小女孩,要告別純真,開始長大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還記得, 一座一座城堡毀掉時, 也就感到這小女孩長大了。長大, 好像沒眼淚就不成事。

      刪除
  5. 睇影評都覺得會係有趣嘅電影,可惜我唔睇動畫。

    至於Joy, Sadness, Fear, Anger & Disgust......我一向不太情緒化,Joy & Sadness的比例可能都不大,Fear亦不大,我有啲憤怒青/中年性格,可能Anger & Disgust都唔輕......

    我有見其他評論寫某啲被忽略嘅情緒,可能適合我多啲,例如Curiosity, Guilt, Pride等等。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從你的文字感受到的, 是一個很理智的人物,也是求知慾很強的人。

      刪除